长生不老,不仅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等古代帝王的追求,也是数以千计众生的梦想。究其原因,尹真人高弟一语道破天机曰:大众好生恶死,以莫识死生。古人云: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诚然,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无法更改。但延缓衰老却是人类完全可以把控的,衰老分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现代医学延缓衰老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证实病理性衰老是完全可控或可避免的。
是以太上蕴好生之德,开度世之门,著经立法,道祖老子遗不朽灵文《道德经》五千言,南华真人庄子著《南华真经》等。道家道教医学,日臻完善,道医名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经验和养生方法;道学修真宗师、炼丹家们更是直指玄妙,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北宋张伯端平叔著《悟真篇》等。现存的道学典籍《道藏》所收道书凡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备细详说。
向先圣学习,向成功者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远。追本溯源,学习道家经典丛书,不误异说。笔者数十年对道学摄生的点滴领悟,辑录如下,以飨有缘人:
一、仙道贵生 人命至重
孙思邈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尊重生命是道家一贯的主张,老子讲深根蒂固,庄子言长生固形之术。作为修真之士不仅要尊重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要注重动植物的生命,孙思邈在遣方用药过程中尽量避免用生命物入药,即使是万不得已用虻虫、水蛭之类,也要求市有先死者,可市而用之。并在《千金要方》指出: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今之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物为药也。
道教戒律立不杀生为首条,对人类生命自身也是要做到不轻生,要求人们保生、全生、尊生、尽终天年。《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载有: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仙道贵生的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文化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的精神和动力,心存救济,度己度人。通过修习道家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而益寿延年,精神生命也得到升华,故说:仙道贵生,人道贵华。
二、长生之道 当先治病
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的茅山派道士陶弘景说:夫学生之道,当先治病,不使体有虚邪……不先治病,虽服食行炁无益于身。著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以济世。面对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如何解决患者的病痛,没有实际疗效的方法和技术,再冠冕堂皇的高深理论,在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道门医学家小仙翁葛洪编撰了《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以药物、针刺、艾灸等方法救治伤患病痛,救人无数。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专设《食治》曰:夫为医者,当须洞哓病源,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明确指出,食治是亦防亦治之法。
道门医家从延年益寿的宗旨出发,特别注重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更是把预防疾病放在首要位置,他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治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三、功行双修 炼养诀要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道生法门甚多,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和药饵等等,不外乎以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为宗。
道家功法,经历代仙师、道医们的几千年积累、提炼更新,道教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养生思想原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体且多姿多彩的养生方法,炼养方技从老子的抱朴守一以及庄子的坐忘,乃至服气辟谷,胎息内养甚至还有金丹大道的修炼等等。在动形功法除导引外,以仿生为特色的动功如华佗的五禽戏;以行气炼形的内外兼修功法,有峨眉的天罡指内养功,相传此功是峨眉山九老洞中修炼的白猿祖师司徒玄空所创,功法古朴舒展,动静结合,以练气内养为主,能吸天地山川、古松翠柏之灵气,纳于丹田,为修内丹之要药,是道家峨眉派上乘内丹功法之一,武当拳法有三丰太极、武当火龙掌等等。
全真《晋真人语录》曰: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可见修真者,须以救己济人为修行的基本任务。法尚能舍,布道传法,度化众生。如此功行双修,始得真常之道。
(投稿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