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庵的十方丛林管理制度始于清道光年间,道光二十九年(1849),成都将军裕诚,带领其僚属游览了二仙庵,并为书收写了“十方丛林”四字及跋语。
“暮春戊子日,公(指裕诚)暇之余,与副都统及提督军门,并辔关外,遍览蜀景。游诸葛庙,步杜公祠,转西效过遇仙桥,行数武,得睹丛林,数水环抱,挨连二庵:右为青羊宫,即老君观,左为二仙庵,即纯阳真人遗像地也。”
“步入客堂,其时花开富贵,叶茂荣华,曲栏会廻抱,万簌芬芳。有道士张永亮、罗本忠、及住持、群众、礼接殷诚,多时盘桓”。裕诚回署,查阅蜀志,乃知赵良璧遇陈清觉,建二仙庵之事。“海岸赵公(指赵良璧)有此善举,本爵部堂不得不附之骥尾,襄成前事,续接万缘。”
“嗣该知宾罗道士抬盆花至署。本爵部堂唤至后厅,询其往来言与志符,故给与“十方丛林”四字,与衔钤印,令其付梓刻额,张挂殿堂,以接十方大众,共登蓬莱,以续海岸前志。该住持等不得视为己物,独行把持,遗徒传孙,方可谓物为众有,一尘不染,真修炼之实行也。”
于是,二仙庵监院张永亮,知客苗理圭遂将二仙庵改成十方道众所有制度,化私庙为公庙,悬挂裕诚手书“十方丛林”匾额于殿堂,安单接众,西南各省玄裔来庵中挂单任职者,日益增多,选贤举能,有德者居之。
十方丛林日常作务和举止行动都有节制规矩,是陶溶品性,学习道教规法戒仪的场所。十方丛林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民主和大众无私的基础之上。二仙庵的十方丛林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管理严格,道规的道领称“方丈”或“住持”,其次为“监院”再次为“都管”,监院之下有客堂、寮房、库房、财房、经主、大厨房、堂主、号房等八执事部门。其执事人员有“三都”、“五主”、“十八头”、其管理是分工负责,相互制约,任何人不得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方丈:或称住持,由长于实际,学识渊博,道行精进,精通戒律,堪称人师,能力强的人担任。凡庵中大事,皆由方丈和监院会商决定,而方丈还有权否决监院的提议。在传戒期间,代表太上道君传授戒律,称作律师。平时称作住持。
监院:欲称当家,为道观中的实际主持人,管理道观中大小事务,为方丈的候选人和继承者,地位仅低于方丈。必须道德齐备,仁义兼全,才智过人,威仪可法,通道明德,待众以谦,宽洪大量。更重要的是善于计划,做到收支平衡,每日与客、寮、库、帐、商量庵中事务,大事由监院负责,小事分由客、寮、库、帐和其他执事办理,监院由常住道众全体公选,本常住无此人才,也可到其它常住或小庙选请。
客堂:设总理、知客迎宾。总理为客堂之首领,接待宾客,办理内外公事。知客主管接待宾客,协助监院处理道观中大小事务,必须学识渊博,戒行精进,长于实际,迎宾为知客之副。
寮房:寮房的首领称巡照,常住之监察,统辖大小执事,巡察犯规羽士,公平办理事,按律施行。
库头:主管一切斋粮供品、海味山珍、油盐酱菜、金银珠玉、财务器皿,必须出入帐,收放得宜,保管妥贴,非正直清廉,耐心细致之士不可当此任。
财房:管理各簿帐项,为财会总司。收交费用,帐目清白,每月初四日,客堂设座,对众清算上月帐项,须清洁之士当之。
三都是都管、都讲、都厨。都管乃常住之统理,道众之表率,以道德蕴于心胸,以仁义彰于形状,才智兼全,威仪内慎,宽以待人,谦以持身,常住一应大小事务,一年四季散发单钱,出入帐目,往来人情,无不提理。都讲管理圜堂、钵堂,诸经讲义,威仪等事,非道学之士不堪当此任。都厨管理厨房各项分分派,大小三餐,日日多寡,以免剩斋遭践,倘有添减单客,分派菜羹,各件斋肴,须要秉公之士以当此任。
五主即堂主、殿主、经主、静主、化主。堂主管理云水堂,来挂单之士,监察持戒威仪及违律等事,必须明达正直之士乃可任之。殿主:殷勤洒扫,谨慎香灯,洁净供器,并监理经师,及恭洁精虔之士任之。经主:当选洞明经典、科仪规范、忌讳、礼法、动静肃恭,威仪诚敬,精洁恭虔之士任之。静主:坐静安圜,管理圜堂修行坐静之人,常谈圣真经教,不言杂语,非道德之士不可任也。化主:导引贤良,开化福善,募缘于仁人君子,积功于圣境灵坛,常住不足,仗以尽心,须熟明因果,非善于酬对之士不能胜任。
十八头,是库头、庄头、堂头、钟头、鼓头、门头、茶头、水头、火头、饭头、菜头、仓头、圆头、磨头、碾头、净头、 头、槽头等专司各种杂务,水头、火头、饭头、菜头隶属厨房中杂务,多者一、二十人,少者数人。磨头、碾头,粮要筛簸淘洗,米需洁净,面要细箩,上供高真,下结道众,需勤俭之士任之。茶头:洁备净泉,烹煎玉露,献供仙圣,延奉高真,运水须净泉源,人我必戒污秽。净头:洒阶庭要洁净,洒以润尘,扫以除秽。园头:载种四季菜蔬,供待大众,勤行灌溉,勿致有缺, 头:出其自愿领受,常须担除粪便,打批干净厕内清洁,此为极脏极累之苦活,故常住规矩赋于保单,保香特权。钟头:职司开静止静击大钟,击钟应念钟文。鼓头:职司开静止静击大鼓。门头:司山门之锁钥,稽查出入携带常住公物,不得带山门,夜间不得擅开山门。库头:管理库房物品收入和发放。
专管道观中朔望、节日、仙人生辰等诵经法事,禳星拜头祈福的是高功、书记、经师。
高功:清静身心,阐扬教法,随坛作仪,主持大小法事,上表迎驾一切朝事,经典玄律,科范威仪,虔洁规模等类。
书记:洞明道典,楷书恭正,表疏申状,依格科式,不得自作聪明,昌渎圣真,如书画兼能,通晓书贴款式犹为清尚。
经师:诵太上之经典,礼天尊之宝号,祈福迎祥,度亡生方,演音喊韵,同声应和,普结善缘,阐扬教范,为科教之主者。非师传苦学,不胜此职。
道观中,监院是总负责人,都管是第二负责人,总理、巡照分负内外各项事务,是监院的左右手。常住大小事务都在客、寮参加商量叫“商量公事”。如遇大的事端则请“果茶执事”到客堂商量。如遇特大事端则 “普板”普请道众到斋堂共议。都管、总理、巡照、纠察、客寮统称为“首领执事”。其他凡需施行内拜客的统称“果茶执事”。
总的说来,二仙庵道观中各职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无职事的道众除参加季节性农事活动外,还可以托钵化缘,念过街经,但不能搞歪门斜道,有损清规,清规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戒律是以此约束道士思想行为,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文,是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如违者,轻则教育,重则用“清规”(一种木尺)责打,在戒者收缴衣钵、道具、未受戒者脱去道袍,驱逐出道观,并通知其他道观不得收留使用。
二仙庵的经济管理也十分严格,庵中有田产二百余亩。道观前二十余亩,全种蔬菜,供本道观道众食用,传戒和节日还需购买部分。其余田产佃出收租,田地产租收入全部折合成白米,供全道观主食,传戒期间,还须购进少许。道观中的粮食无浪费现象,煮饭的锅巴晒干,每月炸一次,一斤一包,收藏保管,节日送给与道观有来往的显赫官员、知名人士、施主、富家子弟等,每送一包,收回布施,其利百倍以至千倍。
花会收入、在外作法事收入、传戒收入、是二仙庵的主要经济来源。
每年的花会前,二仙庵山门前的楠木林、临街的二十余亩地,以及道观内的空闲地方,全搭棚租出,年收入可达千余元大洋,足够道观半年之用。
传戒收入,每届传戒,人数多达百余人,少者七、八十人不等,每人缴二十余元大洋,每次传戒要收入二千余元大洋,支出仅三分之一。
在外作法事的收入:每做一次道场,日期愈久,收入愈多,出租法事用具,也是收入的一部分。另外也曾开办过一些手工业(如养蚕、织布等)和中药铺。
道观内还设有丹台碧洞书房,专门刻印道教经典著作和《重刊道藏辑要》出售。
作者:王安明(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地方志、地方历史、地名掌故、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研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